在济宁任城区古槐街道,“红马甲”的身影已成为居民心中最温暖的风景线。街道各小区党支部以志愿服务为关键抓手,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,探索出一条“支部引领、党员带头、志愿先行、居民共治”的小区善治新路径,让老小区焕发新活力。
筑牢堡垒,组织赋能强根基
建强“主心骨”,筑牢服务根基。西门社区党支部将志愿服务纳入重点工作清单,由支部书记亲自挂帅牵头抓总,支部委员按职责分工包片负责,划定“党员责任田”。通过定期走访摸排,精准对接小区治理中的物业纠纷、设施老化等难点问题,确保志愿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同频共振,让党组织的引领力转化为治理实效。
激活“红细胞”,凝聚共治合力。依托“主题党日”、“三会一课”等日常活动,吸纳党员、热心居民组建政策宣传、环境维护、助老扶幼等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。大家活跃在楼栋院落,既当政策讲解员,又做矛盾调解员,更成了环境守护员,以“红色细胞”的活力,为小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展开剩余69%服务破题,精准滴灌解民忧
“菜单式”服务解难题。党支部链接智慧社区平台,形成“居民点单、支部派单、志愿接单”服务机制。针对老年群体需求,开设“声乐公益课堂”,邀请专业老师、居民志愿者任讲师,“声乐课堂”每周四开课,从经典红歌到流行金曲,切磋互动中充满欢声笑语,最终在社区文艺汇演中一展风采;聚焦环境治理痛点,组织“家园美容师”行动,招募居民、党员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。在分工协作中,邻里情感得以增进,居民维护环境的自觉性也被激发,居住环境也愈发整洁;搭建“帮办代办”互助桥梁,将贴心服务送到居民身边。对于年事已高的居民,支部党员主动上门,为他们悉心办理老年认证、银龄安康保险等业务,让温暖与便利在点滴行动中传递。
“专业化”服务提效能。链接共建资源,联合医护人员、日间照料、金融机构等志愿者,定期开展健康义诊、敬老爱老等特色服务,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含金量。例如:西门社区邀请济宁市正煌骨科,开展“中医特色疗法进社区”健康知识讲座暨义诊活动。将中医文化与小区善治相结合,既满足了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,又拉近了邻里距离,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。
共治共享,激发内生新动力
“志愿积分”激活社区治理新动能。小区党支部巧妙运用信用积分体系,居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、为支部建设建言献策即可累积信用积分,兑换便民服务、实用礼品等福利。特别设置阶梯奖励机制:积分达A++级别的志愿者,更可解锁“共享客厅”24小时专属使用权。这一制度设计将个人奉献与社区资源有机衔接,有效点燃“人人愿为、人人可为”的自治热情。
“民情议事”凝聚共识。 定期召开议事会,邀请志愿者代表、楼栋长、居民骨干共商共议小区公共事务,如智慧社区建设、老旧小区改造等,真正落实“居民事、居民议、居民定”。以渔山南小区旧城改造方案为例,社区同步组织线上线下议事会,既保障了上班族的参与权,也让最终决策更贴合群众意愿。
成效初显,善治之花结硕果
在小区党支部的引领和志愿服务的浸润下,西门社区面貌焕然一新。昔日杂物堆积的楼道变得整洁畅通,卫生死角变身“微花园”,小区整体环境显著提升。“远亲不如近邻”氛围日益浓厚,守望相助成为常态,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。居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,社区公共事务响应更及时,解决更高效,居民满意度持续攀升。
“以前觉得社区事是‘干部’的事,现在不一样了。在支部带领下,我们穿上红马甲,清理楼道、照顾老人,小区就是咱共同的家,出力是应该的!”社区老党员、志愿者于大爷感慨道。
古槐街道小区党支部通过深耕志愿服务这片沃土,不仅有效破解了小区治理难题,更织密了党群“连心网”,激活了居民自治“源头水”。这抹跃动的“志愿红”,正成为古槐街道推进基层善治最亮丽的底色和最强劲的引擎,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描绘出充满生机的未来图景。
(供稿单位:济宁市任城区古槐街道西门社区 王海静)
发布于:山东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